互聯網的趨勢是流量越來越貴,吳曉波最新的演講里提到,2021年互聯網公司的獲客成本:
快手:2018年是31塊,2019年是88塊,2021是139塊,現在是177塊。
B站:2017年是8塊,2018是29塊,2019是39塊,2019是51塊,現在是65塊。
微博:2012年是11塊,2017是23,2019是60,2020是595,現在是55塊。
京東:2015年是112塊,2017是224塊,2018是1603塊,2019是390塊,現在是316塊。
拼多多:2019年是160塊,2020年是206塊,現在是432塊。
美團:2018是174,2019是375.6,2020是347,現在是187塊。
目前來看,只有美團今年的成本降下來了,F在流量成本高,流量聚集于頭部企業,中長尾商家受困,今年融資又特別難,所以今年裁員特別多。實體經濟的擴張是無限的,人的注意力就那么多,成本變高也是必然。

過去一年,流量紅利見頂的論調依然沸沸揚揚,由于獲客成本的提升,互聯網企業對于流量的認知不再是盲目的追求數量,而是開始在意起質量,轉化與留存等與用戶粘性有關的因素成為企業們衡量流量價值的重點。
看了這家的就沒法看另一家的,所以“注意力”為導向的流量也越來越貴,這也是為啥主播好像這幾年越來越夸張,也是這個原因。
流量見頂、業務線飽和、發展步入平緩期,管理團隊就不會擴張,中層不可避免地冗余,個人在系統中的發展空間自然也會放緩,能夠走上人生巔峰的機遇也會隨之越來越少。